“民族团结+”,广南牡露侬人谷留住您的乡愁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1-12-19 17:47:22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广南县董堡乡牡露村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以“一体两翼两个一七个村”为发展思路,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完善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链,积极探索出民族团结进步助力美丽乡村旅游新路子,向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

  董堡乡牡露村依山傍水,始建于唐朝末年,为纯壮族集聚村落,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交趾即越南的古道,自古就有交趾古道之说,是壮族“娅歪”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西洋江贯村而过,江边古树葱茏,瀑布点缀,民风民俗古朴浓郁,稻耕文化源远流长。但是牡露村的群众却守着好山好水,靠山吃不着山,靠水却吃不着水。

  董堡乡牡露村党支部书记何金山:“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在牡露生活,守着好山好水不会利用。”


  2019年5月,拼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5400万元,把景区内道路改宽2米多,扩大活动广场500平方米,新建码头、立沿江栈道,增设了2艘船舶、5台观光车,修建368米七彩9D玻璃栈道、玻璃滑道等,将景区建成为看得见青山,摸的着绿水,体验得到民族风情的民族团结好景区。

  拼品旅游有限公司侬人谷景区副总经理江聪:“公司现在采取的方式是‘合作社+农户+景区’这种模式,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入股,可以带动他们第一次就业,第二次就业就是公司聘请他们来务工,职位有多种多样的,有开船的、还有做后勤的,后勤他们每个月的工资也有每月三千多元钱,开船的加了提成的话可以拿到每月六千多的工资。”

  随着景区开放运营,带动当地民宿、餐饮、零售商铺等服务产业及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开办稻作体验区,让当地群众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全村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牡露村实现了“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

  董堡乡牡露村村民何宽存:“以前我在其它学校当保安,拼品旅游公司在这里开发,我就转到这边做后勤管理,工资还是可以的,现在在这里每个月3000多元,我很高兴,公司对我很关心。”

  董堡乡牡露村村民袁正英:“以前我们是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开发得好,给我们开了个农家乐,不用到处去奔波,家里有小有老,老人年纪也大,外面也去不了,现在就在家门口,能照顾家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来,牡露村还以“文化引领”工程为抓手,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侬人谷景区建立壮族稻作文化传习馆“侬人馆”1个,每年定期开展“伦娅歪”系列民俗活动,充分展现民族特色文化,开辟了民族文化展示阵地,用手工、艺术品、书画等不同形式展示民族文化,有效的推动了民族文化发展,实现了民俗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双推进”。

  拼品旅游有限公司侬人谷景区副总经理江聪:“我们采用‘三个+’的方式,第一个是‘民族团结+阵地建设’,我们的阵地建设包含了建设我们的稻作文化,稻作文化传习馆,还有一个文化长廊,还有一个百米步街,就是通过这种建设阵地带动景区的收益;第二个是‘民族团结+长远发展’,通过群众+公司,鼓励他们开民宿、餐饮,通过这种形式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再一个就是‘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我们通过举办 ‘弄娅歪’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娅歪’文化进行传承,以便外来的游客能了解到我们的‘娅歪’文化。”

  如今,牡露村侬人谷已成为了村里最靓丽的一道风景,20公里峡谷,仿佛一条玉带镶嵌在峡谷之间,两岸青山如黛,犹如暮色中一幅流动的水墨画。2016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壮族村寨。2018年3月侬人谷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今后,牡露村还将基础向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致力于将牡露侬人谷打造成“养生药谷、祈福圣地、婚庆之村”,形成集山、水、林、田、畜为一体综合型休闲度假特色民族村寨。(许文娟  卢吉艳)

责任编辑:杨麒钰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