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搬出大山挪穷窝 展望幸福新生活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20-10-26 23:54:58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挪出穷窝天地宽,搬出大山幸福来。近年来,西畴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地处恶劣自然环境中的贫困群众搬离了“穷窝”、改变“困境”,还通过不断践行新时代“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让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寒露刚过,天气转凉,冒着阵阵小雨,笔者一路沿着崎岖的山路从西畴县城驱车45分钟来到蚌谷乡龙正村原石洞门村小组,高低起伏的山地里,一眼望去一片荒芜,我们根本不敢想象这里曾经居住着14户人家的无数代人。过去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该村属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典型贫困村。曾经住在这里的村民廖帮龙介绍,之前不通路,大家世世代代被大山所包围,“手攀崖”上一条宽七八十公分的险峻山路是村民联通外界唯一的通道,脚程快的青壮年需要走1个半小时,连续翻越2座大山才能到达最近的集市。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居民 廖帮龙:“以前这里生活条件很困难很艰苦,我们的地都在大山后面,收的玉米、种的庄稼都要靠人背出来。”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居民 廖施能:“老家环境不好,老婆也跑了。家里有快90岁的爷爷、爸爸和两个孩子,孩子读书早晚都要送,所以我不能外出打工。”

  廖帮龙说村里3个兄弟媳妇跑了,有8户讨不到媳妇,在外务工的兄弟带女朋友回来,人家看到这里的环境恶劣被吓得都不敢嫁了。从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也不敢回娘家,他十分担心如果再在这里长期生存下去,整个村的村民不知会怎么样?很早就听说西畴县把蚌谷乡龙正村原石洞门村小组纳入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项目中,这就意味着集中安置点建好后大家要搬迁进城,廖帮龙大哥和乡亲们有诸多不舍,但是又考虑到自家的老人养老和孩子的未来以及个人发展等问题,内心无比矛盾。2018年他做了一个让全村人都震惊的举动,把自家过去花去29万建的两层半的小洋楼拆了带头搬迁,这可是属于村里最好的房子。随后,在当地政府的再次劝说下,村里剩下的13户人家在一个星期内就陆续搬迁到兴街镇的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

  兴街镇新兴社区是西畴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这里共安置了来自全县9个乡镇300余个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西畴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让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离“贫困”,走向幸福新生活。

  在新兴社区,映入眼帘的是林立的高楼、整洁的道路、健全的公共设施,社区内人来人往,搬迁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进廖帮龙的新家,只见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各种用品一应俱全。他说自家没有掏一分钱,一家五口人就住进了装修好的136平方米新房,特别感谢国家和党的关心和帮扶。“搬到这里也方便找事情做,去年在附近种植了56亩的烤烟,毛收入达到25万元。”廖帮龙喜悦地说。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居民 廖帮龙:“老家条件恶劣,生存不了。现在搬来这里条件好多了,社区里各种设施齐全,以前根本没有想到搬来这里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有那么好的条件,交通、就学、就医这一块都帮我们解决了,现在搬来这里我感觉很好,我相信我们以后的生活会越过得越红火、越过越幸福美满。”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保障工作,西畴县积极邀请县内外各大企业分点进驻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微工厂,稳定扩大就业渠道,让搬迁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

  现在是在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幸福新村的扶贫车间,村民们正在加工电子线圈材料。

  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向德丽说:“我们一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收入两千多。以前在老家交通不便利,出去工作又照管不了老人和小孩。搬到这里以后,离家又近,又能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管老人和小孩,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许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幸福新村扶贫车间共有2个生产车间,可容纳劳动力54人,目前车间每日稳定就业人数24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人。除了电子线圈扶贫车间,瓦厂村委会还有一个文创产品扶贫车间,主要生产以西畴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民俗为特色的石膏脸谱、笔筒、玩偶等10余种产品。车间的彩绘产品都是采用环保材料,纯手工绘制,由于制作精美,深受大众喜爱。到目前为止车间产品的销售额过百万,员工月收入2000余元,日稳定参与生产加工人员10人。两个生产车间很好地为搬进幸福新村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提供充足的岗位。

  “我家就是本地的,以前我在外边工作,现在发现在家乡也可以工作,我觉得挺好的,而且工资和外面也差不多。”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杨德娇开心地说。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贫困群众不但挪了“穷窝”,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前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就医难,就业难等系列问题。同时,配套建设的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娱乐健身广场、便民超市等,让搬迁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为更好地促进搬迁子女就近入学、上好学,西畴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这样的改革也让刚刚搬迁进城的建档立卡户陈荣娟家得了便利和实惠。之前在农村老家,她和爱人常年在外务工,三个孩子几乎属于留守儿童,性格十分内向,她很无助。幸好这几年得益于国家的脱贫政策,“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了,孩子也能进城读书,自己还能在安置点附近的超市工作。她喜笑颜开地告诉记者:每天能接送孩子上下学,晚上辅导孩子写作业是她最幸福的事情,现在孩子们不但变得开朗阳光,成绩也进步了不少。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居民陈荣娟说:“搬来这里小孩读书方便,各方面都好,我们找事做也方便,在附近找事做了晚上回来还可以照管小孩,比老家各方面条件都好。”

  “蚌谷乡搬过来的群众积极主动的找事情做,不等、不靠、不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到现在为止,群众的生活都比较好,没有一家回去的,真正体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西畴县蚌谷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张廷泽介绍。

  西畴县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和西洒镇瓦厂村委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只是西畴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的两个缩影,据了解,自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西畴县建设安置点7个,搬迁群众931户,372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07户,3630人。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做好搬迁群众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实现安置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着力解决好群众在搬迁过程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冯光能 余建刚 谢灵莎 胡燕)

责任编辑:刘兵兵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2023年,云南省边贸总额达460.2亿元,同比增长51.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

2024年02月28日 14:46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