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仙与“苗心康”的发展之路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2019-12-06 08:11:13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她,生于乡村,回归乡村,带领家乡人民走向脱贫致富道路;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立志为百姓健康探索一生;她,就是云南刘氏苗医第七代传承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文山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云南苗心康集团董事长——刘兴仙。

  弘扬祖传秘方 造福文山各族群众

  文山刘氏苗药源于清道光年间(约1850年)。刘氏苗药鼻祖利用当地的三七和天然药材,为邻里百姓解除病痛之苦,特别善于用“以养代医”的方式,让病人保持健康状态。刘氏苗药传承的代代传人,行医仁义、一视同仁、医术精湛、乐善好施,救人无数,深受邻里百姓的尊敬和信赖。

  2000年,82岁高龄的刘明祥(文山刘氏苗药第六代传承人),打破刘氏苗药“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将16岁的孙女刘兴仙指定为刘氏苗药第七代传承人,并把历代传承人总结提炼出来的刘氏苗药秘方,一一传授给刘兴仙,让她继承祖业为老百姓看病。聪慧好学、做事严谨的刘兴仙,通过自学和刘明祥的指点,年纪轻轻就会用爷爷教的医术帮助村民医治伤风感冒、手足扭伤等之类的小病痛,被村民称为“小神医”。

  生长在大山深处苗家山寨的刘兴仙笃信,苗家人要像漫山遍野的各种植物一样,倔强或者不放弃的,才有出路。

  为了造福更多群众,怀着祖训和多年传承秘方,刘兴仙离开家乡文山市平坝镇土戈寨村来到文山城,先后在私立中医馆、养生馆学习。通过几年辛勤的打拼和刻苦钻研,刘兴仙于2006年创办了“刘氏苗药”养生保健馆,开始从事草药销售、为患者配制草药等。通过6年的创业,刘兴仙看到中医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她认为只有自己办企业、开公司,才能把祖辈传承刘氏苗药秘方发展壮大,惠及更多的各族群众。于是,在2012年3月,刘兴仙在香港成立了香港苗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2月,在文山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刘兴仙注册资金1000万元,在文山自主创办了集苗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云南苗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苗心康公司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始终遵循祖训,以“医者仁心”为宗旨,秉承“专精于药,专注于人”的理念,以文山三七种植和文山本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立足于产品的民族化特色,博采民族医药之众长,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研发生产优质高效的民族医药及健康产品,帮助大众减轻病痛、健康生活。目前公司研制生产的骨舒康、乳康乐、淋巴通、暖宫汤、足欣汤5个系列、51种养生保健产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验证,“苗心康”系列植物药调理产品,在“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中,对维护女性乳腺、生育健康,保护人体骨骼系统、肌肉组织、淋巴系统健康等方面作用明显,并已在北京、广州和香港等地建有成熟的销售、服务渠道,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业界和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可。

  丰富创建载体 做大苗医药产业

  云南苗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以三七种植和文山地道的中药材为原料、传承苗族医药精髓,研发、生产、销售天然、安全、优质的“苗心康”品牌系列产品的同时,以创建联盟为载体,主动与省内外多家大型知名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文山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2017年2月成立以来,苗心康公司目前已有70余家代理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在缅甸和越南的两家分店,而且多数门店都是顾客到店体验后感觉良好后加盟的。通过门店加盟、订单收购等方式,组成了联盟发展的共同体。苗心康公司同时以合作社、联社等合作形式,发展原生态植物药6万余亩,品种多达150余种。苗心康公司凭借文山州丰富的生物、植物资源与独特的刘氏苗医药祖传秘方,运用现代医学的科研技术,自主研发并打造独树一帜的民族民间生物大健康领军品牌,弘扬民族医药,努力实现让世界了解苗药,让苗药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

  刘兴仙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健康产业大会”时与参会代表交流

  刘兴仙在潜心研发和做大民族医药产业的同时,结合苗族医药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职工比较多的实际,积极响应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号召,在公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实施文山三七民族医药产业创建联盟。通过实施创建联盟,加强与其他药业在技术、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创建联盟的沟通工作机制、信息互通的资源共享机制等,将进一步推动文山三七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苗心康公司抓住实施三七民族医药产业创建联盟为载体的契机,组织省、州、市30多位知名中医药专家成立了文山民族民间中医药研究学会,各个学会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对民族民间中医古籍、传统医药知识和诊疗技术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推广民族民间中医药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公司成立以来,已挖掘、收集民族医药配方300多个,目前已研发利用20多个配方,其中“黑玉贴”配方得到修正药业青睐,鼻炎产品配方将纳入医保目录。今后将以北京苗心康民族医药研究院为核心、以香港苗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文山苗心康药材种植合作联社为平台,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院校深化合作,加大对民族医药配方自主研发更多的苗药新产品,努力推动民族民间医药实现传承与创新。

  带领村民传承发扬苗药共同致富

传承发扬苗药并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完成的事,而是借助整个文山各族群众共同传承的事,刘兴仙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比起一脉传承,她更愿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于是,她到处走访,实地考察,与群众交流,并得到了当地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刘兴仙和苦参种植户交流

  凭借文山的优势,刘兴仙联合百余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成立了苗心康药材种植合作联社,合作社位于文山市平坝镇土戈寨丫口村,专业种植重楼、黄精、山豆根、石苇、刺五加、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等多种药材,合作社辐射文山、平坝、新街等地,基地总面积2万余亩,与2000多名农户签订了长期种植合作协议,开发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余亩,建立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5万余亩,濒危药材驯化基地两千余亩,道地药材推广示范基地三万余亩。

  “刘总就是我们土戈寨村人,她创办公司了还不忘记回来带动大家致富,真是好样的。”11月27日,文山市平坝镇土戈寨村村委会主任马忠能向前去采访的七都晚刊记者提起家乡人刘兴仙,语气里是满满的自豪和敬佩。

  土戈寨村有汉、壮、苗、彝4种民族,全村共557户2884人。以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麦子为生,多数村民生活艰难。2017年,苗心康公司到土戈寨动员并带领村民种植药材,免费为117户档卡户及村里25户低保、重病、重残家庭每家发放400棵苦参种苗。2年来,通过药材种植,土戈寨村村民户均收入提升了几千元,村民们生活贫困状况有了改观,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全村共种植药材3.1万多亩。“我年纪大了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出外打工,现在在家种苦参每亩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这真的是太好了!”提到家乡的变化,土戈寨村村民、58岁的张金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她说现在就想把家里的10多亩苦参种好,多挣点钱供两个孙子上大学,将来也做个对社会对家乡有贡献的人。

  文山市平坝镇土戈寨村民在种苦参

  据了解,苗心康药材种植合作联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分红+劳务+报酬”分配形式。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探索出复合经营、立体种植等多种发展方式。通过林地、土地入股、现金入股、劳务入股、订单收购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针,建立中草药种植基地。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服务为动力,实行公司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苗心康公司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责任的担当,积极响应文山市组织开展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帮扶行动,尽最大努力带动更多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努力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尤其是要让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众充分参与到文山三七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和民族医药文化挖掘、传承等各个环节中来,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17年以来,苗心康公司先后投入1300万元,以“药企+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各族农户种植153种中药材5.64多万亩,公司再以订单回购成熟药材,有3750家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脱贫的少数民族农户占68%以上,农户实现年均增收4000余元。

  文山市小街镇大转弯村村民在中草药种植基地务工

  由云南苗心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小街镇大转弯村开发种植的药材基地,每天用工多的80余人,少则20余人。村民不仅有地租收入,也有务工收入。村民朱举文每天到基地浇水、拔草,比过去干的农活轻松,但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档卡户朱梁华因身体做过大手术不能干重活,刘兴仙就安排他到基地打扫卫生,每年有6000元的工资。如果他身体状况好点时,就到基地拔草,每天工钱80元,再加上每年3000元的地租,以及老伴周廷兰在基地打工的收入,夫妻俩精打细算,结合扶贫扶持,今年年初终于住进了新房。“我这身体状况,如果没有‘苗心康’的大力扶持,要想盖新房真的太难了。现在好了,我就在家门口打工、养猪、照管家三不误!”11月27日,朱梁华激动地向前去采访的七都晚刊记者这样说。

  村民喜领地租

  据了解,苗心康公司用工时不仅优先录用档卡户,在扶持发展药材产业中,也优先扶持档卡户。在平坝、小街片区参与种植药材的500多户农户中,档卡户就有198户。这些档卡户过去种植传统农作物时收入较低,刘兴仙动员他们种植药材并免费提供苗木,种出的药材公司以保底价回收,实现了脱贫。

  打造民族团结企业大家庭

苗心康是一家名符其实的民族医药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就优先录用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子女,以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公司有汉、壮、苗、彝、布依、傈僳、回、哈尼等少数民族员工46人,占总人数53.8%。文山市民族宗教局针对苗心康公司的特点,将公司列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创建单位。公司按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的要求开展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示范创建活动,促进了各族员工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各民族融洽共处、和谐发展的典型民族企业大家庭。公司积极引导员工,要互相尊重公司少数民族员工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习俗,对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职工给予一定的伙食补贴,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职工,了解职工的生活情况,及时对有困难的职工进行慰问和帮扶,让各民族员工感受到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暖。

  公司里的各民族职工

  公司每年组织所有员工的父母齐聚一堂,为员工父母送上感恩慰问金、举办感恩晚会活动,员工和双亲共同度过欢乐温馨的“苗心康感恩节”。公司还规定,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在苗心康直营店免费调理身体,让老年人快乐、健康每一天。苗心康公司积极主动担责,力所能及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刘兴仙在每年春节期间,组织班子成员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给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送去了衣服、毛毯等物资,让留守儿童度过一个温暖的节日。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企业取得实效,公司每年开展模范部门、模范车间、模范个人评比活动,激励了苗心康公司各族员工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在示范创建中,苗心康公司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全体员工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实现了企业有发展、群众有收入、社会有效益的良好格局。目前“苗心康”品牌先后获得“中国消费者满意名特优品牌”“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世界健康产业大会十大推介产品”等荣誉称号,公司获得“中国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最具成长潜力企业奖”。

  “无论是公司里的员工,还是合作社种植户,无论他们是哪一种民族,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把苗医苗药这一事业做强做大。”回首多年的努力,刘兴仙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秉承“医者仁心”的宗旨,在发展中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贫困人民脱贫,让更多人致富,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尽的责任。(陈 慧)

责任编辑:王立祥
免责声明:云南经济新闻网(《云南经济日报》)内容来源于本报和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 推荐
  • 新闻
  • 财经
  • 法制
  • 文旅
  • 教育
  • 汽车
  • 房产
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和楚雄州内的84家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10073个。

2024年02月28日 13:35

通过党员带头,引导沿江9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利用撂荒土地,不断扩大小米芭蕉种植面积,目前普棚村小米芭蕉种植规模达3100亩,成为当地群众可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2024年02月28日 13:20

近年来,云南省着眼构建持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清廉云南,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管党治党省域实践,为全省迈稳“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第一步提

2024年02月28日 11:45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最近正准备把加快云南省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带到

2024年02月28日 11:40

步入2024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02月28日 11:36

连日来,云南省多地企业纷纷复工复产,开足马力赶订单、促生产。

2024年02月28日 11:31

近日,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计划,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立法质效、提高监督水平、保障代表履

2024年02月28日 11:26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体育交流,在举办精彩体育赛事和多元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云南体育对外交往内涵。

2024年02月28日 11:23

这是云南首项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行业技术规范,填补了云南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技术标准空白。

2024年02月28日 11:19

2月26日,昆明闻讯实业有限公司申报进口的首批1182台区外保税维修“智能电视盒子(待维修)”件通关放行,标志着云南省获批的首个区外保税维修项目正式开展业务。

2024年02月28日 11:10

关于我们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网站声明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08623 64153373 投稿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      云南经济日报社  主办

本报法律顾问: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 何春秋 律师

滇ICP备19003617号 云南经济日报出版许可证:滇报出证字第005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0680号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08623; 举报邮箱:ynjjrbw@163.com

云南经济日报社(云南经济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